六安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

人:六安市司法局四级调研员 郝长虹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4年5月31日

要:“八五”普法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创新普法方式,提升普法质效,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布会直播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天,我重点介绍一下“八五”普法实施以来,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和2024年普法重点工作安排。

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创新普法方式,提升普法质效,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丰富宣传形式,推动“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落细。宪法宣传有声有色。结合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以20项活动点面结合全面铺开系列宣传活动。设立普法交通专线,15辆普法公交成为皋城行走的普法风景。拍摄宪法主题歌曲MV《宪法伴我们成长》,唱响青少年的法治心声。民法典宣传深入人心。承办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安徽省)集中示范活动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民法典宣传月启动仪式主场活动,司法部分管副部长胡卫列参加活动。开展线上民法典专题普法活动,举办两届民法典法律知识竞赛,6万余人参与竞答。普法举措不断创新。出台《关于推进法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干措施》,突出群众需求、方式创新、数据赋能、同频共振“四个坚持”,聚焦皋陶品牌、非遗项目、新兴媒体与红色文化,以党建引领、队伍建设、人才储备、普法责任为抓手,更新普法理念,拓展普法内容,打造特色法宣品牌。专题普法活动持续推进。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期间,发布以案释法,展播安全教育宣传视频。江淮普法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经信法治宣传月、交通安全等主题法治宣传精彩纷呈。

二是聚焦精准普法,着力打造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新常态。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集中组织开展了专题述法,2023年全市各类述法主体现场述法45人次,书面述法2123人次,近两年实现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组织开展会议述法、书面述职述法测评评议。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开展“机关法律学习月”活动,对机关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作出具体要求,市直近百家单位集中开展学法送法活动500余场丰富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市配备法治副校长680余人,组织“开学第一课 法治来守护”系列线上线下普法教育,参与教育超110万人次。持续提升企业依法管理水平。创建“六安市涉企法律问题快速响应中心”,解决企业法律难题,提升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推进媒体公益普法。联合市委网信办组建成立全市新媒体普法联盟。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推出《宪法宣传走进农村企业 答疑解惑暖民心》《尊崇宪法 与“法”同行》等一批普法报道,广播、电视、报刊共播出(刊载)相关新闻报道600多条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共推送普法资讯2000多条次,累计阅读点赞量超1000万。

三是打造六安特色,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涵养法治文明。持续推动皋陶法治文化创新。编纂《皋陶法治精神研究》专著。“皋陶法治文化基地环境改造及墓祠修缮工程”项目完成立项,总投资8028万元,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连续20年举行清明纪念法祖皋陶活动。繁荣群众性法治文艺创作。开展两届“皋陶杯”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大赛,征集作品4100余件,评选获奖作品100余件,印制作品集2000册,举办法治作品展览,参观超人次1.7万。我市作品《传承》被中国普法网纳入普法产品库并在首页展播。制作皋陶微电影《答案》,在省级多家平台展播后上报。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传承传播。推进建立我市红色法治文化遗迹名录,目前已初步整理出红军公田碑、霍山苏维埃政府旧址等12处红色法治文化遗迹材料。

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多层次多领域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积极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积极发挥“百姓评理说事点”作用,努力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法治日报》以《舒城法治同行助推乡村振兴》为题,对我市法治乡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作了介绍。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提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效,全市现有四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99个。会馆村“无事”找书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得到省领导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全市培养“法律明白人”16797人。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培育选树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962户。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全市375个法治公园(广场)免费向公众开放,定期更新宣传重点,基层新型普法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2024年普法工作安排

2024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为新时代六安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走深走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的重要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大众化传播。发挥好各类基层普法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

二是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专项普法宣传。在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启动全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结合“机关法律学习月”“江淮普法行”活动跟进推动。关注企业法治需求。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聚焦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专题法治宣传教育。丰富普法产品供给。广泛征集全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普法优秀案例,征集、制作各类普法短视频,做好宣传推广。

三是全面提升普法工作质效。开展专题普法。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结合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丰富民法典宣传形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突出重点人群普法。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和宪法宣誓制度。聚焦青少年群体深化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运用新媒体平台发布预防校园欺凌相关法律知识、普法案例。紧扣重点普法内容。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市公民国家安全意识。广泛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卫生、食品药品、乡村振兴、平安建设、扫黑除恶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形成普法工作合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各地各部门在执法、司法和服务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

四是着力创优法治文化品牌。弘扬皋陶法治文化。持续推进皋陶法治文化基地项目建设,做好上海六安对口合作项目“皋陶法治精神纪念馆云展馆”上线及宣传工作,举办第三届“皋陶杯”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大赛。深挖红色法治文化。结合裕安红色研学1号线发挥六安中心县委旧址、独山革命法庭的法治宣传教育功能,组织开展现场法治教育活动。丰富群众性法治文化。以乡村大舞台、法治村晚、法治灯谜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表现形式,传递法治观念。拓展普法宣传形式。做好民俗工艺与普法宣传结合文章,进一步挖掘泥塑、剪纸、皮影、书画、民谣、戏曲等法治文化载体,多领域开发普法产品,扩大普法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是着力夯实法治乡村建设基础。强化示范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积极申报第十批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态管理发挥“法律明白人”作用。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指导“法律明白人”参与法治实践,全面夯实基层依法治理基础。

各位媒体朋友,近年来我市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扎实开展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得到司法部、省司法厅领导肯定,这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让法治的理念融入社会发展、润入群众心田,谢谢


    答记者问:

提问1.六安作为皋陶故里,也别称皋城,请问我市在传承皋陶法治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皋陶作为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是中华法律先驱和法治文明史上极为重要文化符号,被尊为“司法始祖”。《帝王世纪》中记载“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安城东保留有历史遗存古皋陶墓、皋陶祠。近年来,六安市各地各部门围绕推动皋陶法治文化传承弘扬做了大量的工作。

1.传承文化精粹,梳理凝练皋陶法治文化脉络。整理皋陶法治文化在中华法治文明进程中的传承脉络,研究皋陶法治思想及其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时代意义与全新内涵,编纂《皋陶法治精神研究》专著,邀请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何勤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朱勇教授等进行审稿,省内高校法学教授、皋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对文稿多次提出修改建议。经多轮修改,最终形成包括“皋陶:中国历史上的‘司法鼻祖’”“皋城缘起:皋陶与六安”“皋陶的治国理念及法治思想”等五章、十八节14万字的书稿,去年底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打造实体阵地,推进皋陶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市司法局牵头实施“皋陶法治文化基地环境改造及墓祠修缮工程”项目,以打造皋陶法治文化核心内容为重点,以修缮皋陶墓、皋陶祠、新建皋陶法治精神展示中心、祭祀广场为主体工程,做好周边生态环境、道路交通、配套服务设施等优化提升。项目已经市发改委立项批复,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写和规划设计。

3.创新宣传形式,提升法治文化活动传播质效。一是我市连续20年举办的清明公祭法祖皋陶活动被列为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拍摄非遗纪录片《礼从典出》。出版《皋陶文化研究》刊物20余期,出版《皋陶与六安》文集四集。创作了以庐剧《皋陶魂》、乐舞剧《周公祷》、歌曲《皋陶颂》、舞蹈《皋陶鼓韵》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法治文化节目。三是拍摄制作皋陶法治文化微电影《答案》,在安徽普法、安徽政法等多家省级平台广泛展播拍摄《伟哉皋陶》系列法治动画故事片六部,《神羊助判》《种德三苗》等作品多次在国家、省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中获奖。目前我市正在举办第三届“皋陶杯”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大赛,已征集各类作品1500余件。四是依托上海六安对口合作,策划皋陶法治文化传播的线上阵地“皋陶法治精神纪念馆云展馆”,实现皋陶文化场景全时空全领域辐射,线上线下融合赋能,通过对口合作撬动长三角法治资源,在更高平台、以更多元方式宣传推介皋陶法治文化。


提问2.从刚才的解读中了解到,今年全市在实施法律明白人“1+N ”行动,能具体介绍一下这项工作吗?

答:“1+N”行动是“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的简称。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自2024年至2025年在全国集中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旨在以“1+N”行动为抓手,把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提升“法律明白人”培养质效,强化乡村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提升基层组织依法办事水平。我市于年初就此项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结合实际,整体推动。推动全市各县区迅速落实司法部文件精神及省司法厅工作要求,指导村(居)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结对,建立“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结对花名册,结合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工作台账。二是锚定目标,重点推进。将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纳入六安市司法局2024年工作要点,列为“聚焦强基固本,实施基层基础补短板行动”举措之一,明确2024年度在全市继续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和村(居)“两委”委员身份的“法律明白人”结对子,并提出2024年6月底前实现全市所有乡镇“1+N行动”结对工作全覆盖,法治培训全覆盖的明确目标,重点推进此项工作的实施。三是全面摸底,稳步实施。为确保“1+N行动”稳步推进,4月11日我局召开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暨“1+N”行动推进会,指导各县区司法局对村(居)法律顾问人员情况进行摸底,全面梳理“法律明白人”队伍结构、人员组成、新老人员更换、组织开展培训等情况。并就开展“法律明白人业务培训、引导发挥作用、强化考核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自“1+N ”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各县区、乡镇共组织“村(居)法律顾问”对辖区内“法律明白人”及群众开展法治培训、讲座430余场(次),累计参加人数1.1万余人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450余场,参与人数2.4万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法律明白人”先进事迹挖掘和典型的选树力度,宣传培育一批先进典型,提升“法律明白人”的荣誉感,激发工作热情,着力在我市建成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用得上的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为全市法治乡村建设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