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交通局 发布时间:2022-07-15 09:03
字号:

六政办〔202226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7日  


六安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227

第一章规划基础1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1

二、存在问题8

第二章形势与需求11

一、形势要求11

二、运输需求13

第三章总体要求16

一、指导思想16

二、规划原则16

三、发展目标18

第四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23

一、基础设施完善工程23

二、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41

三、平安交通建设工程47

四、绿色交通发展工程50

五、智慧交通应用工程54

六、行业转型升级工程60

七、交通强国试点示范工程61

第五章保障措施68

一、加强组织领导68

二、注重规划引领68

三、强化要素保障69

四、压实各方责任70

五、做好实施评估7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助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顺利实施,支撑和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交通运输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年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规划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六安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初步构建了涵盖公、铁、水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不断增强,为六安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对外交通项目快速推进,航空、铁路均有突破

20201222日,合安高铁及舒城站开通运营,同年1230日,六安至安庆铁路开工建设。六安(金安)通用机场项目已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报批。金寨支线机场项目选址已上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审批。

(二)全域路网建设日新月异,内畅外联双箭齐发

既有高速公路扩容稳步推进,谋划高速公路建设蓄势待发。完成合安高速公路六安段四改八改建工程,开工建设G40合肥西至大顾店段四改八改建工程、德上高速舒城段,完成合霍阜高速前期工作。铜商高速、铜商高速天堂寨支线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长丰至固始高速、霍邱至金寨高速、合肥至叶集高速(合六南部高速)、霍山至怀宁高速列入《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9-2035年)》。

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保持热度,市域干线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完成国省道命名编号调整,国道里程由801公里增加至809公里,省道里程由309公里增加至1692公里。继续推进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新增一级公路312公里,全市一级公路总里程约572公里,二级公路总里程约1231公里,基本实现市县通一级路。干线公路网络进一步优化,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农村公路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先行助力脱贫攻坚。出台《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共约8816公里,全市每个乡镇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所有建制村通路面宽度不低于4.5米的公路;实施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共7640公里,实现全市20户以上的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农村公路总里程、技术等级、公路网密度均取得大幅提升。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和路网状况的显著改善,为全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水运建设持续推进、公水联运正在破题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引江济淮工程为引领,全力打造水运精品工程。相继完成淮河航道六安段升级改造,霍邱县闸口村1#码头建设、霍邱县东湖码头建设、霍山龙井冲旅游码头建设等项目。同时,开展临淮岗海事综合搜救基地码头及陆域建设、万佛湖海事搜救站建设、霍邱临淮岗远通码头建设、杭埠河升级改造立项、临淮岗复线船闸建设方案研究等项目前期工作。

(四)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客货集散能力大为增强

不断完善枢纽场站等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增加3个一级客运站,霍山县客运中心、霍邱县汽车客运总站建成使用,舒城县汽车客运总站建成即将运营;金寨江店客运站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增加2个大型货运场站,占地200亩的传化信实公路港、占地336亩的双渡物流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集合物流组织管理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综合现代化物流园区的建设,改变了物流业散、小、乱、弱现状,有效改善了物流环境,提高了城际物流配送效率,促进了六安物流业态的转型升级。

(五)公共交通取得历史性突破,六安经验全国推广

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共开通公交线路395条,投入公交运营车辆2630辆,年公交客运量达1.12亿人次,惠及群众500余万人,每年可减轻群众出行成本约4.8亿元。真正实现了公交市内畅通、市区联通、镇镇互通、村村达通,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六安市、舒城县成功创建安徽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六安经验在交通运输部全国运输服务厅局长研讨班和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并全国推广。

(六)邮政快递整体实力实现跃升,精准助力脱贫攻坚

规模实力显著提升。快递业务量从约1415万件上升至约9541万件,增长674%;行业收入规模由5.16亿元跃升至13.86亿元,增长268.6%。快递业对国民经济的服务支撑作用突飞猛进,对国民经济贡献提升显著。

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已构建覆盖全市、网络共享、功能集成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稳步提升了全市现有176个邮政普遍服务局所营运能力,乡镇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68.48%。重点快递企业省内乡镇24小时投递率达到100%,市内各县区间100%实现互寄次日达

监管治理不断完善。组建市邮政业安全中心,建成5个县(区)级监管机构,行业监管队伍进一步充实。优化许可流程,审批时间缩短至十二五时期末的三分之一,大幅提高服务效率。

协同发展初具雏形。六安茶叶入选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顺丰快递服务霍山石斛入选一县一品,快递+特色农产品建设持续推进。

(七)安全应急保障重中之重,狠抓体制完善预案落实

完善体制机制。新组建市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中心(市交通运输局应急办公室),协调负责全市交通运输应急工作。成立公路、水路应急保障大队等专兼职应急保障队伍。与多家企业、社会团体签订《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处置)合作意向书》,建立应急保障工作协作关系。

紧抓应急预案落实。印发《公路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5项预案,加强预案评估,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进交通运输调度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与地震、气象等单位的跨部门联动机制,提升联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重大节假日、重点时段应急值守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危货车辆事故、公路抢险、水上救援、消防等主题的应急演练,为有序推进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

(八)智慧交通打造初具雏形,交通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

交通执法信息化,提升文明高效执法。推进交通执法网上公开运行系统运行,网上办件累计达42707件,实现交通行政处罚幅度零裁量公平、公开、公正的交通行政执法环境正在形成。

道路运输信息化,解决运输服务难题。12328系统月均电话受理量3000件,荣获2017-2018年度12328全国十佳服务中心,交通运输服务与市民关切关注进一步加强互动;出租车监管系统实现对全市1850辆出租车的实时定位、查询轨迹、防劫报警、失物寻回等监管服务功能。

公共交通信息化,提供优质乘车服务。公共交通信息系统的公交调度、掌上公交APP、公交视频监控、电子站牌、交通一卡通等功能进一步完善。掌上公交APP提供车辆到站信息查询、换乘查询等服务,交通一卡通实现一卡通全国,公交出行便捷度进一步提升。日均公交出行量占全方式出行量的32.61%,位居全省第四。

联网治超信息化,促进治超上了新台阶。建成源头监管站39处、非现场执法点24处,通过非现场执法卡点自动化检测,利用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实现治超工作24小时值班值守,大幅度提高超限违法行为的查处率,道路车辆超限率控制在0.36%左右,公路桥梁得到有效保护。

工程监管信息化,交通建设质量有了新提升。建设交通工程质量管控平台,强化建筑施工动态监管,提高科技监管水平,实现现场实时监测。海事码头视频监控接入视频综合平台并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规范了行业行为。深入开展交通建设质量提升年行动,着力打造六安精度,取得显著成效。

政务服务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165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上网运行,做到一网认证,全网通行,归集道路运输证、船舶营业运输证等5类电子证照数据,实现证照网上办理业务互联互通。

(九)大力开展行业改革,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率先试点综合执法改革。在全省率先试点着力推进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海事(港航)行政和工程质量监督领域执法管理,形成了交通综合执法改革中的六安模式。开创了交通7个门类综合执法的全省之先河,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管边界、一个指令管调度、一枚公章管处罚的执法新格局。精简了执法队伍、明晰了执法职责、提升了执法效率、转变了行业形象,实现了由分散执法综合执法转变。

客货运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开展公交帮你带试点,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快递进村建立了安全便捷的通道。积极投身电商六安建设,培育农村产品销售超千万元的电商经营主体1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10.02亿元;全市邮政企业和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3.86亿元,完成业务总量29.36亿元。

管理养护水平大幅提升。国省干线公路:路面养护工程完成投资63135万元,处置里程438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养护工程完成投资16458万元,处置桥梁46/3203延米,其他专项养护工程完成投资58170.2万元。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完成投资24226.8万元,处置里程95537.1公里;大中修完成投资102472.6万元,处置里程1018.5公里。

机动车维修行业规范管理。全市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全面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规范管理,全市共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17家、二类企业158家、三类企业467家。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结构性仍然不优,高质量设施供给明显不足。境内机场、城市轨道和城际铁路尚处空白状态。高速铁路未实现全覆盖,霍邱、霍山和叶集未通高铁。高速公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高速公路里程362公里,占我市公路总里程1.44%,密度2.33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长三角(4.28)、安徽省(3.4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合肥市(4.20)、阜阳市(2.53)、安庆市(2.75)及黄冈市(4.34)的发展水平,霍邱县、舒城县县城距高速公路出入口通行时间超过30分钟。高等级公路对乡镇、重要经济节点、旅游景区、交通枢纽覆盖不足,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2165公里,占比8.63%,密度14.41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10.09%17.03)。六安是全省唯一的中心城区尚未通水运的省辖市。

(二)内畅外联交通瓶颈待突破,一体化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对外联系廊道单一,交通一体化水平低。阜阳方向上,跨淮河通道少;淮南方向上,跨淠河通道不足;合肥方向上,东向联系有待加密、扩容;安庆方向上,无直接联系的高速铁路;湖北方向上,高等级公路联系不足;河南方向上,无高速铁路,公路通道间距过大。内部畅通水平不足,骨架路网有待完善,市县一级公路直达尚未实现,骨干路网存在瓶颈,省道网尚有断头路未打通;通景区公路技术标准偏低,不能满足交旅融合发展,大别山风景道、山湖大道部分路段等级偏低;城区南向跨铁通道缺乏,连通的公路等级不高,中心城区与南部区域的快速直接联系不足。

(三)多层次枢纽场站衔接不足,高效率运输模式发展滞后。客运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不足,零距离换乘尚未完全实现,综合运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货运多式联运尚未起步,铁路货运站、公路物流园、港口作业区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协调不畅,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相对滞后。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形成,运输企业存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尤其是综合物流园区设施比较落后;农村物流发展有待提升,场站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物流、海关、港口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还未建立。

(四)安全应急及养护管理方面现代化治理能力仍需提升。重建设轻管养现象依然存在,养护资金缺口大,交通设施养护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养护工作未能全面落实到位,南部山区公路因极端恶劣天气引起公路阻断频发。现代化行业治理能力仍需提升,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及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缺乏活力,交通行业治理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要求。

(五)资金、土地等保障性因素影响较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落实、自然保护地、用地报批等要素保障,与地方政府加快项目建设的要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交通基础建设项目造价不断上涨,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越来越大;新增规划的高速公路落实建设投资方存在困难。

(六)智慧交通体系尚未成熟。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一体化综合运输服务缺乏强有力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跨区域、跨行业和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仍不充分。运输信息服务仍处起步阶段,运输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不足,运输服务与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有待进一步融合,先进的智能技术应用不足,交通信息系统与长三角区域协同水平不能满足同城化的要求。

第二章形势与需求

一、形势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在新时代开启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是党和人民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交通运输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出行需求提出了新的期待;扩大内需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交通建设稳投资、促发展的作用进一步突出;深度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交汇融合,为交通运输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五年规划,是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央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要求的五年规划。

总的来说,十四五时期对于六安交通发展而言,既是网络完善向服务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也是补齐短板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投资、促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另一方面,土地环保等管控趋紧、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趋严、公众出行品质要求趋高等,都对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运输体系。六安市处于合肥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的过渡地带,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实现合六同城化的关键时期,六安市将迎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机遇。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现市域路网等级不断提高,通畅水平不断提升,为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合六同城化提供坚实交通运输保障。

(二)实现赶超发展绿色振兴,要求交通运输发挥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六安一谷一带”“江一岭一库等绿色发展平台加快建设,迫切需要推动实施交通+”,建设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打造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保障。

(三)推进交通设施智慧高效,要求交通运输继续当好先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智慧交通作为新基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交通发展的新动能,也成为交通运输发展新方向。新基建要求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完成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据化、智能化升级,实现运输服务水平和行业治理更加智慧高效,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四)建设交通强国,要求交通运输着力打造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十四五是交通强国建设第一个五年,六安交通要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高运输效率;以双碳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交通需求;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与信息网络的融合,不断推进赋能扩能增动能落到实处。统筹安全与发展,不断深化平安交通建设。

、运输需求

客运需求快速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主要包括出行需求快速增长、长距离出行进一步延伸、中短距离出行频率加大和公共交通客运稳中有升,服务质量要求明显提升四个方面。一是总量呈增长趋势。预测到目标年(2025年),对外客运总量为6720万人次,平均出行强度为3.5//人,总交通出行量为1889.74万人/日。二是出行结构将更加多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出行目的也会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交通的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出行品质等都有了更多要求。三是客运空间分布逐步调整。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流动、集聚,城镇结构逐步优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增强。

货运需求快速提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货运需求快速攀升。呈现总体规模快速扩张、货类附加值高、短小轻便、高时效态势。一是货运需求总量持续增长。根据六安市历年货运量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法、弹性系数法等测算,预测2025年全社会货运总量为45000万吨。二是货物运输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高级化和现代化深入推进,带动高附加值、强时效性货运需求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将向高效和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国土空间利用要求更加严格,交通运输将向更加集约和绿色方向发展。三是货运空间格局更加开放。新发展格局下,六安在沟通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通道、枢纽地位将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推动外贸货物运输长期稳定增长。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进实施交通强国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按照打造交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人民满意交通样板区的战略定位要求,坚持突出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强化对外运输通道和重要节点布局、优化区域路网层次结构、注重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建立起快速高效、便捷顺畅、集约环保、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六安实现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当好先行官。

二、规划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为目标,完善运输基础设施网络节点,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为区域间、群体间提供普惠均等运输服务。创新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服务产品,提供一体化、一站式、一单制的运输服务,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强化与公路与铁路、水运、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衔接,推动交通运输综合化、一体化发展。引导交通与旅游、物流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交通+乡村振兴”“交通+产业”“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适度超前,科学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交通强国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抢抓两新一重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满足现阶段交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配置,全面提升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先行引导作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为重点,树立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促进公路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提升交通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保障能力。

协同联动,一体化发展。坚持协同联动,融合高效。着力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利益藩篱,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服务市场环境。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匹配衔接和分工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益。加快推进综合运输服务与制造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拓展经济增长新腹地、新业态、新空间,形成良好综合效益。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紧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加快发展的契机,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点,提升对外交通的互联互通、强化内部路网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畅通、安全、高效、优质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好先行官。

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立体互联,综合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与信息化智能先进,资源利用集约节约,安全应急保障有力,行业治理规范高效。“123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六安市区到合肥市、所辖县1小时通勤,到长三角城市群、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90%以上全国主要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小时覆盖,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035年,实现1小时通达所辖县(区)及合肥都市圈,2小时通达周边城市及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3小时覆盖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主要城市及全国重点城市;市区半小时上高铁、45分钟到机场;县城15分钟上高速公路、45分钟上铁路,重点乡镇半小时上高速公路,村庄半小时上国省道。公、水、铁多式联运系统基本建成,基本实现“123快货物流圈(长三角1天送达,国内主要地区2天送达,周边国家3天送达);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显著下降,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网络韧性和应对各类重大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二)具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建设项目总投资1692.6亿元,计划完成投资约1294.4亿元,铁路里程达到616公里,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0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12公里。市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物流快递率均达到100%

专栏一: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高速公路: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里程不低于612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里程72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里程67公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里程473公里。

国省道干线公路:干线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等级全面提升,全面覆盖辖区重要城镇节点、经济节点、交通节点。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25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路网密度16.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一级公路总里程900公里,二级公路总里程1600公里。

农村公路:基本形成干支相连、覆盖广泛、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重点进行提质升级,实现85%以上乡镇通二级路、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比例不低于65%;农村公路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的支撑、引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水运:争取实现六安市城区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建设初现成果,现代化水运体系初步建立。

综合枢纽:优化城乡客货运输体系,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大型物流园区加快发展,乡镇客运枢纽和多级物流站建设完善。

运输服务:公共交通对居民出行的吸引力和分担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品质提升;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系统基本建立,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技信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公网和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实现行业应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出行信息服务全程覆盖,物流服务平台化和一体化进入新阶段。行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状况大幅改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装备绿色化、清洁化水平大幅提高,运输结构更趋合理,多式联运快速发展,营运车辆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稳步下降,为碳达峰奠定基础。

安全应急:交通设施设备安全水平和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管控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保障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应急处理能力。

行业治理: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更加完善,简政放权持续深入,交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投融资、运输市场、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成效显著。

1十四五六安市交通运输发展目标表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5

指标类型

基础

设施

运输机场

1

预期型

铁路总里程

公里

≥616

预期型

公路总里程

公里

≥30000

预期型

高速公路总里程

公里

≥612

约束型

6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

公里

≥139

约束型

高速公路县城通比例

%

100

约束型

一级公路总里程

公里

≥850

约束型

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干线公路

%

≥85

预期型

建制村通双车道

%

≥65

预期型

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总里程

公里

≥140

预期型

国省干线公路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

%

≥95

预期型

农村公路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

%

≥90

预期型

运输

服务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距离

≤300

预期型

建成区公交站点500m半径覆盖率

%

≥95

预期型

建制村通公交率

%

100

预期型

建制村通快递率

%

100

预期型

绿色

低碳

新增或更换公交新能源比例

%

80

预期型

废旧路面材料回收利用率

%

95

预期型

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年均增长率

%

≥10

预期型

公铁水联运增长率

%

≥10

预期型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

≥60

预期型

安全

应急

一般公路交通事件应急抢通时间

小时

≤24

约束型

危化品码头视频监控联网覆盖率

%

100

约束型

两客一危车辆联网联控比例

%

100

约束型

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

%

100

预期型

超限超载率

%

≤1

约束型

科技

智能

二级以上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覆盖率

%

100

预期型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

%

≥90

预期型

两客一危和重载货车北斗系统安装率

%

100

预期型

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

%

100

预期型

2十四五交通运输重点项目投资估算总表

序号

类型

总投资

(亿元)

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1

航空

28.0

5.0

2

铁路

420.0

364.0

3

高速公路

511.5

420.5

4

国省干线及

城市快速路

508.6

349.5

5

农村公路项目

68.1

68.1

6

水运

53.7

22.9

7

运输服务

94.5

56.2

8

安全应急保障

5.0

5.0

9

交通信息化工程

3.2

3.2

总计

1692.6

1294.4

第四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平安交通建设工程、绿色交通发展工程、智慧交通应用工程、行业转型升级工程、交通强国试点示范工程】,实现四大突破【航空突破、水运突破、轨道突破、快速路突破】,推进五张网络高质量发展【双高网提升、干线网提速、农村网提档、运输网提质、信息网提效】,为全市实现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做好交通运输支撑。

一、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一)融入区域发展交通一体化,构建区域性交通运输廊道

积极融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点,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规划构建一横六射的公路、铁路对外通道。在加密提升承东启西主通道基础上,构筑贯通南北大通道,促使六安枢纽形成一横、六射字形对外公路、铁路联系通道;提升淮河航道、淠淮航道等,形成一横一纵的区域性对外水上运输通道,构建六安通江达海通道战略格局。

专栏二:六安市综合立体交通运输通道

沪汉蓉运输通道:成渝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六安合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依托合武高铁(规划的沿江高铁)、合武铁路客运专线、合六市域(郊)铁路、沪蓉高速、G105-G346干线公路等,融入东至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西至武汉都市圈、成渝城市群等地区的东西向运输动脉。

沪陕运输通道:关中平原城市群六安合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依托宁西铁路、合康高铁(规划)、沪陕高速、G312干线公路、六安高速南部连接线等,形成东向至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西至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地区的交通格局。

六郑运输通道:六安皖北郑州。主要依托阜六城际、济广高速、G105等干线公路,沟通皖北地区、河南郑州等中原地区。

六京运输通道:六安皖北-京津冀地区。主要依托京沪高铁、阜六铁路、京台高速、G237G206等干线公路,沟通六安、皖北、京津冀地区。

六安九运输通道:六安安庆九江。主要依托合安高铁、六庆铁路(在建)、济广高速等,沟通六安与安庆、江西九江等地区。

六黄运输通道:六安铜陵安庆池州黄山。主要依托六庆铁路、德上、京台高速、G206等干线,沟通六安与铜陵、安庆、池州、黄山等地区。

六庐运输通道:六安庐江。主要依托G346等干线,以及规划的六庐普速铁路等,沟通六安与庐江、铜陵等地区。

淮河运输通道:沿淮河沿线。主要依托淮河航道、沿淮高铁(规划)等,沟通信阳、阜阳、淮南、蚌埠等地市。

江淮运河运输通道:主要依托淮河航道、淠淮航道(规划)、江淮运河等航道,构建六安通江达海格局。

(二)强化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推进航空新突破。依托合肥新桥干线机场,加快推进金寨支线机场、境内通用机场建设,形成干支联动的航空体系,合力打造长三角机场群,形成六安航空枢纽服务能力,拓展城市发展辐射范围。抓住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契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培育发展集运营、维修、培训、制造、会展等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至2035年,形成“1+1+4”的机场布局,即区域性枢纽机场:新桥机场(4E民航机场):金寨机场(4C支线机场):金安、霍邱、霍山、舒城4处通用机场。

十四五期间实施航空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约28亿元,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

专栏三:十四五机场建设重点项目

新建金寨4C支线机场,建设年限2025-2028年,总投资25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

新建金安通用机场,建设年限2022-2024年,总投资3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

开展舒城、霍山、霍邱通用机场前期研究工作。

2.实施铁路再提速。落实国家、省铁路网规划,完善地方铁路网,等高对接合肥都市圈铁路网。参与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进一步强化东西向沪陕、沪蓉客货运输通道,优化完善南北向铁路网布局;加强铁路枢纽建设,加快铁路专运线建设,提高运行速度和运输服务能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强化区域通道能力和铁路枢纽作用,提升铁路在六安的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至2035年,规划“53447”铁路网络总体布局,总里程约1200公里。形成以六安站、六安北站为核心,金寨东站、舒城东站、霍山站等为补充的铁路客运格局,不断强化六安客流集散能力,提升六安市铁路枢纽地位。同时,金安、舒城积极谋划与合肥轨道交通线路延伸段的对接。

“5”高铁:合武铁路、合安高铁、沿江高铁、合肥安康高铁、沿淮高铁;

“3”城际:合新六城际铁路、六安-安庆城际铁路、阜阳至六安城际铁路;

“4”普铁:阜六铁路、宁西铁路、合九铁路、六庐铁路普通铁路;

“4”市域(郊)铁路:合六市域(郊)、合肥至舒城市郊铁路(合肥9号线延伸至舒城县城)、合肥经三河至万佛湖市郊铁路(合肥S4线三河镇站至万佛湖)、六安至金寨市域铁路。

“7”专线:霍邱钢厂铁路专运线、霍邱矿区与周集作业区铁路专运线、华电六安电厂专用线、中石油分路口成品油专用线、中储粮粮库专用线、金寨钼矿铁路专用线、霍山双龙矿铁路专用线;

十四五期间实施铁路新建、升级改造项目3个,约238公里,总投资约420亿元,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364亿元。

专栏四:十四五铁路重点项目

高速铁路:新建六安安庆铁路,境内里程约67.4公里,建设年限2022-2026年,总投资约96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80亿元;新建合武高铁,境内里程约142.6公里,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224亿元。

市域(郊)铁路:新建合六市域(郊)铁路,境内里程约28公里,建设年限2023-2026年,总投资约100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60亿元。

3.推动水运新发展。打通六安城区通江达海的水路通道,统筹推进水运市场管理、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航道等级,提高港口转运能力;应用互联网+AISCCTVVTS、北斗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建设水运大数据库,大力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和航运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

1)航道规划。以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为契机,以淮河、淠淮、丰乐河、杭埠河等干线航道为重点,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提升支线航道等级,加快内河航道升级、扩能、沟通、联网,形成层次分明、干支联动、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体系。

2)港口规划。依据《六安港总体规划(调整)》,六安港划分为霍邱、皋城、舒城、金寨、霍山共5个港区,共规划4个主要作业区和7个一般作业区。

3)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系统规划。加快推进全市重要航道、库湖区综合基地、搜救站的建设,初步建成全市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系统,全面提升装备配置水平;加强重点水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管理。以安全应急保障为重点,加快推进AIS岸台和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建设淮河、淠淮、杭埠河等航道电子航道图系统和临淮岗船闸RFID不停船收费系统。规划建设临淮岗综合基地,舒城万佛湖站、金寨大青峰岭站、霍山佛子岭水库站、六安城区站,逐步建立水上安全监督和应急遇险救助系统,结合重要作业区,布置水上支持保障系统,作为海事监管、救助、工作船码头,建设海事监督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升装备配置水平。

十四五期间,实施水运建设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约53.7亿元,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22.9亿元。

专栏五:十四五水运重点项目

航道及船闸建设:

新建临淮岗复线船闸,建设年限2021-2023年,总投资约7.2亿元。

整治提升淠淮航道(木厂船闸六淮市界处)9公里,按照级航道标准建设,建设年限2025-2028年,总投资约15亿元,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

杭埠河航道(马家河口桥合安高速桥)26.28公里,按照级航道标准建设,建设年限2023-2026年,总投资约9.2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

丰乐河航道(桃溪大桥合安高速桥)21.42公里,按照级航道整治提升,建设年限2024-2026年,总投资约4.2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5亿元。

港区码头建设:

皋城港区:新建中心作业区(新建皋城物流集散中心码头,新建81000吨级泊位),建设年限2024-2026年,总投资约6.6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4亿元。

霍邱港区:扩建周集作业区(周集港六安钢厂综合码头新建81000吨级泊位),建设年限2021-2025年,总投资约4亿元。

舒城港区:新建杭埠作业区(新建杭埠港口物流园,新建41000吨级泊位和1个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港口物流园),建设年限2023-2026年,总投资约7.31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

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霍邱临淮岗综合基地、万佛湖水上搜救站建设,建设年限2022-2024年,总投资约0.2亿元。

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分别设立库区水上搜救应急保障站(十四五内河航运建设储备项目)。

4.掀起高速公路建设新高潮全面适应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有效衔接国家、安徽省及邻近省份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促进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系更加高效。一是提升六安市作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功能,加强与合肥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二是提升沪陕、沪蓉等重要交通走廊和重要节点通行能力;三是优化路网,实现市县短直连接;四是规划形成城市高速环线。规划形成三纵四横五联的高速公路网。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十三五续建项目3个,十四五新建项目3个,总里程约415.2公里,总投资约511.5亿元,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420.5亿元;至202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12公里,密度达到4.0公里/百平方公里;至2035年,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905公里,密度达到5.86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的高速公路网密度要求。

专栏六:十四五高速公路重点项目

十三五续建项目:

1.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包括潘集道口、霍邱北道口),境内总里程39公里,建设年限2020-2024年,总投资约55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40亿元。

2.沪陕高速合肥西至大顾店段四改八(同步新增徐集、东桥道口),境内总里程64.2公里,建设年限2020-2022年,总投资约47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47亿元。

3.德上高速舒城段(包括舒城西道口、汤池道口),境内总里程42公里,建设年限2019-2022年,总投资约33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3亿元。

十四五新建项目:

建成铜商高速六安段(包括8个道口),境内总里程170公里,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246亿元。

开工建设铜商高速天堂寨支线(包括2个道口),境内总里程45公里,建设年限2024-2026年,总投资约70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0亿元。

开工建设长丰至固始高速段,境内总里程55公里,建设年限2024-2028年,总投资约71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0亿元。

新增出入口:沪蓉高速仙花出入口,建设年限2021-2025年,总投资约1.5亿元。济广高速苏埠出入口,建设年限2023-2024年,总投资约1.5亿元。沪陕高速叶集出入口东移,建设年限2023-2025年,总投资约1.5亿元。

十四五储备项目:

合肥-叶集高速(合六南部高速),境内里程75公里。

淮南至桐城高速公路(舒城段),境内里程33.2公里。

京台高速舒城恒大出入口。

(三)聚焦公路网提档升级,打造高等级、快速化骨架公路网

1.保持国省干线建设投资高位运行。加强六安城区与各县城的快速联通、提升部分区域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优化国省干线公路过城镇段路线、打通与重要风景区的快速直连等方面对六安市域国省干线进行优化完善。至2035年,规划形成九横九纵多联干线公路网布局,总里程约2900公里,干线公路网密度为18.77公里/百平方公里,均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城市出口段实现快速路连接,实现城区/县城15分钟上高速。

九横:G328S324S325S437G312S329S330S331—S326G346

九纵:G206S240G237S242S428S244S245S247—G529G105

多联:S440S237S603S454S332S333S337S452S251S447S443F015S448S241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十三五续建项目10/268.3公里,十四五新建项目26/533.5公里,总里程约801.8公里,总投资约454.6亿元,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297.5亿元。

十四五期间,实施省际市际公路畅通工程、内部干线提质工程,提升市域内部以及与周边区域的畅通水平。至2025年,新增一级公里约292公里,新增二级公路约179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以上。

专栏七:十四五国省干线公路重点项目

十三五续建项目:G105姚李至骆家庵至戚家桥段、S244罗岗至分路口段、G312叶集段(四期、五期)、S330金安区施桥至横塘段、S330八字岗至芮草洼段、S330青龙至鲜花岭段、单王至霍邱县彭塔至冯瓴至潘集至新店至临淮岗、S332霍山县大河厂至黑石渡段、S330裕安区毛岔河至龙井沟段、S325马头至长集。十三五续建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已完成投资约33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67亿元。

十四五新建项目:G346天堂寨至陡沙河扶贫绿色公路、霍英绿色公路G346黑石渡至陡沙河段、霍英绿色公路S332陡沙河至中界岭段、G105线霍邱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G328霍邱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G529陡沙河至包家段、G237金舒大道、G346舒茶至庐江东汤池段升级改建工程、G237南环路至南港升级改造工程、G105叶集段、G529平岗至江店段、G529孙岗至平岗段、G312平岗段、G312史河大桥及接线工程、S325霍邱长集至叶集段、S324十字至龙潭一级公路(霍邱段)、S324淠河特大桥及连接线、S245霍邱城关至合霍阜高速公路连接线、S447金寨县七邻至大湾段、S251金寨县古碑至黄集段、S245全军至沙河段、S103S330杭埠段、S437六安木厂至洪集段(含淠河特大桥)、S437木厂至东桥公路、S240南延(金裕大道-S329)建设工程、S245叶集段(四方塘至金寨界)。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29亿元。

十四五储备项目:S245北延至颍上界段、G105马店至众兴段、岔路至夏店至六安快速通道、王截流至三元段公路工程、S240S329至张店段)、S330红桥至独山段、S330独山至青龙段、S244分路口至独山段、S244西河口大桥至高桥湾段、G312叶集段改建工程(大顾店上跨G42)、S439叶集至固始县界、S437叶集段(裕安界-G105、三元-固始界)、S330全军至铁冲段(皖豫界)、S452张长路转西段(皖鄂界)、G346天堂寨至燕子河段、G529马店至青山段、S331南溪至丁埠段、S251梅山至古碑段。

2.推进城市出口路快速化。对城区上高速道口、市至县、过境道路进行快速化改造,打通城市环路,构建城市快速道路系统,解决出城堵”“出城慢的问题。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G312合六路合六界至六安西段、S329合六南通道合六界至G105段等快速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实施城市快速路重点项目2个,总里程约64.2公里,总投资约54亿元,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52亿元。

专栏八:十四五城市快速路重点项目

G312合六路合六界至六安西段,总里程33.2公里,建设年限2022-2026年,总投资约50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50亿元。

S329合六南通道合六界至G105快速化改造,总里程31公里,建设年限2025-2027年,总投资约4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

十四五储备项目:G105六安至霍山段、G237六舒路城区至合六南通道段、金裕大道东延(G312改线工程)、G206合安路舒城至合肥段等

3.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十四五规划目标:推进实施现有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实现市域重点乡镇至少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公路或通达县城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二级及以上公路。

深度通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2200公里,在20户以上自然村已经通达硬化路的基础上,推动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

联网成环。以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为重点,全面推进通往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生态养殖基地、农家乐聚集地等乡村主要产业经济节点公路的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

提档升级。以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为重点,有序推进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公路加宽改造,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800公里,到2025年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超过65%。推进未达到三级路技术标准的县乡道升级改造,实施里程约100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5000公里;危桥改造约400座。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5%以上,县、乡道经常性养护率达100%,村道经常性养护率不低于80%,年均养护里程比例不低于6%(其中大中修比例不低于25%)。

专栏九:十四五农村公路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规划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约68.1亿,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68.1亿元。至2025年,县道三级公路以上比例不低于40%,通乡镇的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通建制村道路路面宽度不低于5.5米(特殊地区特殊路段除外)。

建制村通双车道800公里、县乡道升级改造100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000公里、危桥改造400座、通村硬化路及联网路2200公里。

4.美丽公路。交旅融合,促进大别山区旅游发展试点。建设快进交通网、慢游循环网,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至2025年,实现4A级以上景区通二级以上公路,3A级景区通三级以上公路。到2035年,全面实现快进、慢游目标。提升3A级以上景区的旅游公交专线服务,实现连景串景,路景交融。按照设施美”“绿化美”“路域美”“交旅融合的要求,结合公路的提档升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设施,规划形成一纵四横两环线、畅安舒美全覆盖的美丽公路总体布局。

纵一S244美丽公路;

横一:沿淮河美丽公路;

横二:红岭美丽公路;

横三:山湖旅游大道美丽公路;

横四: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美丽公路;

两环线:九十里画廊美丽公路环线、万佛湖美丽公路环线。

专栏十:十四五美丽公路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设施,打造6条美丽公路。建设S244美丽公路,完善红岭美丽公路、山湖大道美丽公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美丽公路、九十里画廊环形美丽公路,万佛湖环形美丽公路。

储备项目:建设S241汤池至潜山市界旅游公路。

(四)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层次交通网有机衔接

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要求,以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导向,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实现对外运输通道、城际交通网、城乡交通网等多层次交通网的有机衔接;推进现代物流绿色化、高效化,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及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的有机衔接。

1.建设立体综合客运枢纽

推动客运出行便捷化、品质化。以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为重点,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的一站式客运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同站高效便捷换乘。大力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提升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构筑二主四辅多节点客运枢纽体系。形成以市区南、北2处地区性综合客运枢纽为核心,金寨东、霍山、舒城、霍邱4处县级综合客运枢纽为补充,所辖区县其他多处节点客运站为支撑的客运枢纽场站体系。

增强客运枢纽服务功能。鼓励枢纽场站、公路服务区、养护工区开展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具备条件的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打造一批复合功能型公路服务区;升级改造传统客运站,拓展场站商贸、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增设旅游服务区域,提供旅游景区展示、旅游门票、旅游交通等服务功能。试点公路养护工区拓展生态、旅游、消费等服务功能。

专栏十一:十四五客运枢纽场站重点项目

市级综合客运枢纽。新建六安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年限2023-2025年,总投资纳入铁路项目投资。推进六安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改扩建,建设年限2023-2026年,总投资约3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8亿元。

县级综合客运枢纽。推进金寨东综合客运枢纽、霍山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完善,建设年限2025-2026年,总投资纳入铁路项目投资。

节点客运站。新建东部新城客运中心,建设年限2024-2026年,总投资约2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0.5亿元;叶集客运中心,建设年限2023-2026年,总投资约0.8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0.2亿元;万佛湖客运中心,建设年限2023-2025年,总投资约0.5亿元。

2.建设快速高效货运枢纽

统筹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推动货运物流组织化、高效化,着力打造经济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按照枢纽+通道+网络的模式,构建覆盖皖西、辐射全省、畅通全国的现代集疏运网络体系。规划形成以城北综合物流园区、六安市长三角一体化物流产业园(东部新城综合物流园区)、霍邱周集综合物流园、舒城杭埠综合物流园、六安港综合物流园、金叶综合物流园(区)、皖西铁路物流产业园等7处综合货运枢纽为核心,江淮果岭物流中心等7处大型物流中心为支撑,以及130个中心及乡镇综合服务站,形成七园七心百站的货运枢纽场站体系。

1)综合物流园

六安城北综合物流园。整合皖北停车场、吉宝皖北冷链物流园、西商物流园等现状货运场站,发展产业物流和冷链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物流,形成中心城区北部的综合物流园区,占地约700亩,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10亿元。

六安市长三角一体化物流产业园(东部新城综合物流园)。以现状邮政电商物流园为基础,依托宁西铁路,建设黄大塘铁路物流园,以公铁联运合现代仓储为核心,面向全市,辐射合六叶工业走廊,以装备制造产业链为基础,建设皖西现代化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区,占地约300亩,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5亿元。

霍邱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以吴集铁路货运站和霍邱港周集作业区为依托,对现状场站进行升级扩建,建设矿区至周集作业区铁路专运线,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园,以霍邱铁矿铁精粉及粮食、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为主,形成以物流市场为主、物流配套为辅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园区,吴集货运站建设成年设计运力1000万吨的铁路二级货运站,占地480亩,建设年限2025-2027年,总投资约3.5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亿元。

舒城杭埠综合物流园。结合丰乐河航道升级改造,新建杭埠作业区,与合安铁路舒城货运站结合,建设公路、铁路、水运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园,主要为矿产、建材、钢材、粮食等大宗货物等集散基地。结合航道、泊位条件,开展集装箱泊位建设前期工作。占地300亩,建设年限2024-2026年,总投资约5亿元。

六安港综合物流园。结合淠淮航道升级改造,建设六安港中心作业区,以黄沙、粮食等大宗散货及产业配套的运输服务为主,规划占地700亩,一期建设51000吨级泊位,260TEU集装箱泊位,港口物流园约300亩,建设年限2024-2026年,投资约10亿元(已纳入淠淮航道和中心作业区投资匡算,不再重复计算)。

金叶综合物流园(区)。按照金叶一体化发展战略,试点突破行政区域划分,整合叶集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金寨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资源,形成辐射西部,面向中部地区和武汉都市圈的综合物流园区,占地约200亩,建设年限2024-2026年,总投资约4亿元。

皖西铁路物流产业园。项目占地约1000亩,G312向南至宁西铁路、振兴大道向西至汲东干渠范围,依托宁西、阜六铁路及六安货运站的交通便捷优势新建物流产业园。园区涵盖商贸集配、快递分拣、零担物流、冷链仓储、物流大数据平台、智能云仓、物流交易结算、金融平台、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展销等十大功能,以智慧物流产业园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打造全方位、综合性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年限2023-2025年,总投资约25亿元。

2)物流中心

考虑各市、县(区)产业园区发展的大宗物流需求,结合城镇职能分工、规模等级、产业分布的情况,重点建设江淮果岭物流中心、城南物流中心、城西物流中心、霍邱产业园物流中心、霍邱长集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霍山县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舒城县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7个大型物流中心,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地,建设年限2024-2027年,总投资约16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

3)乡镇物流配送站、综合服务站

整合乡镇公交客运站、物流企业、乡镇邮政局所、快递物流点等,以现有的各乡镇公交站进行改扩建的方式,按照客运、物流、邮政、电商等多站合一的模式,规划建设130个站点,总投资约1亿元。承担区域内物流组织与管理,提供各类物资的中转、仓储、分拨、配送以及农产品代销、代购等功能。

专栏十二:十四五货运枢纽场站重点项目

综合物流园。六安城北综合物流园,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10亿元;六安市长三角一体化物流产业园(东部新城综合物流园),建设年限2022-2025年,总投资约5亿元;霍邱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建设年限2025-2027年,总投资约3.5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亿元;杭埠综合物流园,建设年限2024-2026年,总投资约5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六安港综合物流园,建设年限2021-2024年,总投资已纳入水运项目投资;金叶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年限2024-2025年,总投资约4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皖西铁路物流产业园:建设年限2023-2025年,总投资约25亿元。

物流中心。建设江淮果岭物流中心、城南物流中心、城西物流中心、霍邱产业园物流中心、霍邱长集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霍山县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舒城县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7个大型物流中心,建设年限2024-2027年,总投资约16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

乡镇配送中心。重点乡镇建设乡镇配送中心,建设年限2021-2025年,总投资约0.7亿元。

乡镇综合服务站。每个乡镇建设1个乡镇综合服务站。共规划建设130个,建设年限2021-2025年,总投资约1亿元。

二、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十四五期间,以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和现代化的邮政快递体系为重点,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由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人享其行、物优其流转变。

(一)打造高效便捷的客运服务体系

构建高效优质、一体衔接的城际客运网,优化道路客运结构。推动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发展,规范发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推广客运分段式接驳运输,推动毗邻公交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省内毗邻城际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满足群众跨(省)市毗邻地区出行需求,提高出行质量和出行安全。完善城市候机楼布局并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候机楼的集散能力,完善城市候机楼综合性服务功能,提高机场旅客乘机便捷水平。

构建层次明晰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建立适应城市空间拓展的,以公交为主体,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汽(电)单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统筹发展出租车和网约车,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提供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加强无障碍和适老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城市公交无障碍服务能力。鼓励定制化通勤班车、共享汽车等新模式新产品应用推广。

专栏十三:十四五城乡公交重点项目

以《六安市十四五公交发展规划》内容为准。

提升普惠均等的城乡客运网络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客运设施,全面推进城乡公交服务一体化,优化客运枢纽一体化换乘衔接体系,提升全域公交网络服务水平。推进市县直达公交、县县直达公交,进一步优化现有城乡公交的班次、路线、车型、停靠点等,推进定制公交发展,方便群众出行。适度发展预约式客运服务,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支持农村客运场站与邮政、商务、供销、物流、金融等功能整合,建设标准适宜、经济适用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客运发展新模式。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

1.优化运输结构

大力推进公转水。推动港口联运配套码头、锚地等设施技术改造,实现淮河干线水运与邻近国省干线的无缝衔接。

大力推进公转铁。充分发挥既有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作用,改造升级相关设施设备,整合铁路建设资源,提高既有线路综合利用效率。实施矿区、港区铁路专用线和码头连通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进度,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打通铁路进园最后一公里。推动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由公路转移至铁路。到2025年,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采用铁路、水运、新能源车辆等绿色运输方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公铁、公水、铁水联运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推进多式联运甩挂、滚装甩挂、企业联盟甩挂运输发展。

提升运输装备节能技术标准。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在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以及长距离运输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比例。

2.推进城乡物流体系发展

优化网络布局。加快完善一级货运枢纽、二级公共配送中心和三级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货运配送网络,支持智能投递设施、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点等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两进一出工程(快递进村、快递进厂、快递出海)建设,构建普惠城乡村、安全高效的快递服务网络,打破乡村最后一公里投递障碍,实现1806个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

优化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至2022年底,各县区至少建成5个乡镇交通综合运输服务示范站点、5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示范站点、2条客货邮合作公交线路。产业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市至少建成1个省级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争创1个国家级示范区;全市争创2个国家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至2025年,基本形成以市级快递物流园区、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乡镇交通综合运输服务站为集散,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为支撑,运行稳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以及覆盖全市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便民惠民寄递服务基本覆盖,农产品、消费品双向运行高效便捷,农村邮件快件寄递物流时效和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作用全面显现。加强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等资源整合共享,统筹组织县域内运输服务物流站点,加大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支持力度,融合应用快递收寄、电商交易、农资配送、信息查询等多种服务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

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促进城乡双向流通。支持企业在农村物流领域发展无车承运物流模式,整合社会闲散运力和分散货源,实现人、车、货、站、线等物流要素的匹配。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车辆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

加快培育新型物流企业。推动全市货运市场及传统物流市场布局调整及升级改造,优化采购与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拓展商贸配送业务。鼓励城市货运配送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鼓励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

3.强化货运物流与信息技术融合。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融合,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互联网+”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利用城乡物流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物流信息共享交换,鼓励车辆货物智能匹配,整合社会闲散运力和分散货源,实现人、车、货、站、线等物流要素的精准匹配。加快市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建设,接入省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鼓励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开展网络货运监测评估。

4.加速邮政快递服务转型升级。推进现有邮政快递处理中心智慧化升级,提升邮政快递服务质量。加快快递园区和普遍邮政处理场所等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增强快递普惠程度。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快递网络布局,扩大快递服务覆盖面。推动邮政基础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乡镇以下设施资源共享,鼓励快递企业通过邮快合作”“快电合作”“快商合作等模式建设乡村快递公共服务站。

5.加快应急物流发展。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保障的应急物流基地,建立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统筹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促进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与应急运输交通网络两网融合,提高应对不同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物流配送中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社会应急运输服务渠道,强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实现应急物资高效送达。

6.加快冷链运输发展。在具备一定冷链物流需求的节点,改造升级或规划新建一批冷链物流园(库)区,鼓励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构建覆盖全市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平安交通建设工程

推动构建机制健全、响应迅速、高效有序、协同联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公、铁、水和城市综合交通安全水平与应急保障能力。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推进依法治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评价体系,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着力破解长期制约行业安全发展的顽症痼疾。

落实责任制度。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关系,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交通运输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在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同步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督促交通运输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到尽职免责、失职追责。

(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交通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排查治理现有公路安全隐患,扎实推进生命安全防护、危桥改造、长大桥隧的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等工程,不断提升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养护和运行监测检测,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老旧车船的更新步伐,提高运载工具安全技术状况;结合疫情防控物资调配转运停车场建设推进危化品专用停车场建设,鼓励各县区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疫情防控物资调配转运停车场暨危化品专用停车场建设研究工作。持续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以大数据应用、精准执法等为突破,强化科技手段在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依托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信用监管新模式;以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安全监管为抓手,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常态化监管工作。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大检查等工作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现场安全风险管控,将安全生产要求贯穿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打造平安工地。全面推行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管理。组织开展联合治超行动,积极推进非现场执法工作,始终保持治超工作的高压态势。

(三)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对各类非常态事件下交通运行规律的分析研判,建立健全应急运力储备机制,强化应急运力组建和动员机制,完善征用和补偿机制,加强应急运力的运行管理,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市、县应急物资综合运输快速响应、协同指挥等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交通应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

提升救援能力。重点针对台风、洪汛、疫情、雪灾等突发事件及地震、滑坡等公路阻断突发事件,建立应对重大灾害和事故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推进水上搜救、船舶溢油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积极协同消防、公安、卫健等部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水陆空三栖协同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避难设施。完善交通运输应急装备,提高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

专栏十四:十四五平安交通重点项目

安全生产。以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统揽,以百项整治任务为抓手,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监管,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信用评价。

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市级应急预案修订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实战能力。配合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公路安防工程。新建马头、舒城、金寨(江店)、叶集(大顾店)4处公路应急养护中心,改建金安(南三十铺)、裕安(汪家行)、霍邱、霍山(大河厂)4处公路应急养护中心。

海事搜救。续建临淮岗综合基地,新建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万佛湖3处水上搜救站。

四、绿色交通发展工程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交通发展全环节、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化为导向,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节能环保、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

(一)调整优化运输结构

公转铁”“公转水为重点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

发展先进运输方式,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集装箱道路运输专业化程度,鼓励无车承运人发展,推进大宗干线、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货物换装效率,引导运输企业向物流园区积聚。

构建以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强化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公交出行服务,推进公交都市建设;鼓励发展共享交通,推动汽车、自行车等租赁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鼓励短距离出行采用慢行交通方式,提升绿色出行环境,构建绿色出行体系。

(二)推广新能源应用

推广应用绿色化、清洁化交通工具,在港口和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清洁燃料车船推广应用,实现交通节能减排。对营运车船设置能耗和排放限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淘汰低标准的老旧车船,推广使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设备和低排放车辆。鼓励使用天然气、电动车、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车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累计购置燃料电池公交车、市政用车、城际客车等100辆左右,推广燃料电池物流车500辆左右;开展燃料电池船舶示范运行,到2025年,我市燃料电池船舶示范数量达到10艘左右。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加气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到2025年,新增4座固定式加氢站。加快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快现有码头和船舶岸电设施改造,切实提高岸电实际使用率。

(三)推进绿色交通设施建设

逐步推进生态友好型机场、航道、港口、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机场能源使用结构、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综合治理机场噪声等,建设绿色机场;尊重河道天然生态环境,满足河道防洪标准和水资源供给需求,开展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美丽航道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港口污染防治、节能低碳、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及绿色运输组织水平,推进绿色港口创建工作,统筹河道治理、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打造集运输、文化、观光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美丽航道;优化公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减少取弃土场、施工驻地、施工便道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运输条件,降低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减少车辆的绕行、怠速、空驶。引导运输企业向依托公路运输枢纽的物流园区聚拢,提高货物换装效率,尽量降低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强化全过程环保监管。制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保验收制度,全面推行建设工程环境监理工作。

(四)加强污染防护治理

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强化营运货车污染排放的源头管控、运输过程的抑尘设施应用,进一步强化公路建设养护领域施工污染防治制度,强化施工阶段粉尘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废油、废水的综合处置和循环利用;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持续推广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和常态化运行。

(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抓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规划,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岸线、通道和水域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位运输方式规划线路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大力推广节地技术,高效利用线位资源,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控制公路附属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重视对施工临时用地和取弃土场的恢复。

完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保障港口岸线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鼓励提高港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等综合利用,推动公路路面旧料、工业固废和隧道弃渣等的循环利用,减少生态冲击、降低环境影响,最大限度地合理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和排放,实现交通绿色发展。

推广绿色物流。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鼓励企业研发使用可循环的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的绿色包材。

专栏十五:十四五绿色交通重点项目

1.绿色出行。开展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通过优化线网、增设站点、完善设施、规范管理等,打造以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步行等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

2.绿色公路。实施G237六安马头至舒城万佛湖(金舒大道)工程、G346天堂寨至陡沙河扶贫绿色公路、霍英公路等一批绿色公路示范项目。

3.绿色装备。大力发展绿色运输装备,在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 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不断提高新能源车辆比例。加快淘汰老旧装备,积极推进高排放营运车辆、船舶淘汰更新。

4.绿色物流。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的绿色包材替换率年均增长10%

、智慧交通应用工程

(一)提升交通监测感知能力

构建六安市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与各类省级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六安市交通运输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推进基础性数据信息一数一源的目录体系建设,做好共享数据资源的质量管控;制定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数据管理制度,明确数据的维护、更新、管理、备份等相关规定。

建成交通运输数据中心(TOCC)。平台架构“1+5+1”“1”,一个中心是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5”,五个综合应用子平台是交通运行综合监测平台、交通行业监管分析平台、路长制管理服务平台、交通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和交通应急协调平台,“1”,一个服务是交通信息便民服务平台)系统运行平衡,数据调取高效,服务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大幅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监测平台。加强信息采集和分析手段的应用,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状态、交通运行环境、重点运载工具运行状态以及交通流量等数据的实时监测。

(二)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智能水平

建成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架构为“53159”,即“5”个应用端(需求端、司机端、企业端、监管端、运营端)、“3”个中心(安全监测调度中心、运营呼叫中心、数据资源管理中心)、“1”套大数据仓库、“5”套保障体系(运营管理体系、信息数据交换体系、数据质量标准体系、资源目录管理体系和运行监测服务体系)和“9”大管理平台(综合客运出行管理平台、综合货运匹配管理平台、农村电商交易管理平台、交通信用管理平台、客货运综合调度平台、交通一卡通支付管理平台、第三方安全监测管理平台、运营服务管理平台和运营决策分析平台)。

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以满足六安市农村公路管理需求为立足点、出发点,在巩固和消化现有农村公路信息化成果基础上,优化基础设施,提升业务应用水平,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农村公路重点业务信息化。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创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控,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平台及其附属应用系统。形成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层级责任链条完善、监督管理责任有效落实的信息化管控体系。

出租车智能数据分析监管系统。对现有出租车智能监管系统升级,实现对巡游车和网约车实时智能监管,升级5G车载设备,更好地提供服务从而提升交通运输业务管理水平。

维修企业与汽车安全检测站安全智能监管系统。接入维修企业与汽车检测站监测数据,全面监测汽车检测维修过程,提升汽车维修行业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互联网+”交通安全(教育)监管平台。推进大型货运车辆安装4G动态监控和主动安全防御系统,通过车载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终端实施监控,确保道路运输违法行为得到遏制,从而保证道路运输安全。为客运、货运、维修、驾校、车站等运输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及从业人员打造安全生产宣教平台,根据监控到的行为调取相应的培训考试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平台集在线监控,安全学习、考试、行业管理功能为一体,加强交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通过互联网+”的运用推动企业安全培训。

(三)增强行业治理协同水平

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动和深化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道路运输证管理、运政业务协同办理、运输行业信用管理与诚信考核;增加对两客一危企业监控运行情况、重点枢纽场站、源头治超站点、维修场站、驾培场所等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推进与全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监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

提升科技治超水平。全面开展六安市公路货车超限不停车检测系统布局规划设计,在国省干线公路全面建成非现场执法卡点(计划新建卡点15处)。整合源头、卡点、站点、车辆、道路运政及公安交警等各类要素信息资源,建立多点采集、在线联动、实时追踪、全域管控、闭环处理、失信惩戒等一体化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治超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科技治超能力。

深化交通运输执法协同平台建设。根据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等工作实际,结合互联网+交通综合执法的需求,分期开展涵盖道路运政、公路路政、海事(港航)、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平台与违章违规数据库建设,出台相关工作规范并形成常态化制度。

交通执法装备科技化提升。推进完善交通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发利用,以科技化建设引领和推动交通执法工作发展;提高交通执法科技装备应用水平和交通执法装备科技含量,推广应用车载智能执法预警系统、执法无人机、在线式执法记录仪、指挥调度对讲系统、执法终端等一系列科技执法装备,拓宽交通执法领域科技化应用,切实提升交通执法能力与效率。

绿盾工程持续推进。加强对全市四县三区的邮政快递行业安全运行监测,深化行业安全监管,配合国家局、省局加快推进绿盾工程,逐步扩大全市邮政快递企业监控点位,将视频监控数据汇总至市邮政业安全中心监控平台,监测各企业三项制度落实情况。加强与市数管局联系对接,将快递员身份信息加密录入核酸检测监测系统,督促快递员作为重点人群落实核酸检测频次要求。

(四)提升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品质

客运一体化公共服务移动应用平台。依托掌上公交”APP,整合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功能、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城市交通一卡通系统、出租车管理信息平台等,建设客运一体化公共服务移动应用平台。

智慧公交站台。计划实施在六安城区建设300余座公交站亭,涉及解放路、佛子岭路、龙河中路、皖西大道、皋城路、磨子潭路、健康路和天堂寨路等城区道路。同时对公交调度系统、移动APP实施升级改造,实现数据对接。提升我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以及市民绿色出行的智慧体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

(五)推进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智慧公路试点。紧紧围绕已纳入十四五部省规划项目,重点选择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公路等级较高,群众体验感较强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通往重点景区的旅游公路,结合不同公路的服务特点,稳步推进智慧公路建设。十四五时期,推动G312快速路、S48合六南部高速开展智慧公路建设。

云控平台。充分利用TOCC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行业内部业务系统数据整合及跨机构平台数据共享,提升通行效率、运行效率、管理效率、处置效率、公众满意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伴随式信息服务系统。伴随式信息服务通过公路沿线可变信息标志、FM广播、移动终端、普通车辆车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终端等多种方式实现,提升交通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及时性,信息内容由云控平台统一规划,统一数据交互方式,由路侧外场设备、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及车路协同设备等进行发布,满足出行者大众化、普适性的服务需求,充分体现信息发布的公共性服务特点,提供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等不同阶段的信息服务。

服务区智能化系统。服务区智能化系统建设基于融合路网、传统服务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所在路段的交通区位、交通流量、场地特征、环境影响、服务区间距离及相关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进行总体规划,建成智慧服务区。围绕司乘人员需求,提供服务区信息、路况信息、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服务。对进入服务区的车辆,根据车型进行诱导,提升出行者入区后行车和停车效率。利用可变屏体、温馨地标线和人流动线优化设计等手段,为出行者提供安全、高效指引服务。

智能综合交通枢纽。提供枢纽运行状态采集、状态监测与评估、客运信息共享服务以及旅客实名售票、旅客集疏协同服务等,实现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以及枢纽运行状态的发布和共享,实现客运枢纽的运行监测、站务管理、经营管理、联网售票、应急联动、旅客引导、信息服务等功能,实时为各运输部门和各级用户提供信息的查询、展示、发布等服务,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辅助决策,提高综合枢纽的运转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一站式整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升协同运营服务水平,满足高品质出行需求。

拓展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实施重点区域5G网络优质覆盖工程,聚焦火车站、公交站、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加快5G网络部署,实现5G连片优质覆盖,基于公交站、非现场执法点等设施探索路侧智能基站系统应用。

、行业转型升级工程

(一)加快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交,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依法全面履行部门职能,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运用法治方式引领行业重大改革;加快交通运输地方综合法规体系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交通运输部门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继续深化交通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提速增效,使交通部门政府职能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好交通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成果;积极做好省级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落实和承接工作,全面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逐步扩大网上审批范围,继续开展流程精简;积极推进交通综合执法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提升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降低行政成本,维护法治统一和权威。全力推进“1256”建设(抓好1支队伍,构建2个平台,实施5个建设,聚焦6大主业)。

(三)持续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申请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鼓励交通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并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引导社会资金以PPPREITs模式投资交通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方式。

、交通强国试点示范工程

(一)交旅融合,促进大别山区旅游发展试点

推进“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把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绿色旅游景点串成线、连成片,提升游客体验感。“1”即串联金寨-霍山-舒城-金安-裕安-霍邱-叶集-金寨的大别山风景道,“N”即霍邱淠淮生态风景道、金寨中国红岭公路、霍山最美环线、舒城山湖大道、金安九十里山水画廊、裕安大别山红源谷风景道、叶集X314山河大道等各县区旅游风景道。

建设快进交通网。以提升内畅外联的铁路、公路网为主骨架,以建设快速直通的航空路线为补充,推进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六安至安庆高铁、合六市域铁路、铜商高速六安段、铜商高速天堂寨支线等项目建设,建成金安通用机场,力争开工建设金寨支线机场,实现大别山与黄山、九华山、巢湖等省内外重点旅游景点之间的快速连接。加强干线公路与通景区公路建设,建成金寨高铁站至鲜花岭、小南京至汤家汇红色旅游公路等项目,推进霍山至英山一级公路、天堂寨至陡沙河扶贫绿色公路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形成完善的快进交通网络。

建设慢游循环网。推进旅游绿道、慢行系统及公路沿线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丰富旅游产品。实施大别山旅游风景道、环万佛湖旅游公路、山湖大道等项目旅游功能提升工程,打造淠史杭横排头水利枢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以天堂寨、万佛湖、佛子岭、铜锣寨、白马尖、城东湖、城西湖等主要景区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依托现有农村公路网,开发人行步道、骑行道、景区绿道、城乡慢游观光线路,因地制宜推进露营基地、康养度假区、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公路服务区、驿站、观景平台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慢游循环网品质。

完善交旅融合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按照零换乘的标准,推进六安火车站、六安高铁北站、金寨高铁站、霍山站和舒城高铁站等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围绕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鲜花小镇、鱼香小镇、茶香小镇、温泉小镇等特色小镇品质,突出大别山红色旅游特色效应,全力提升大别山旅游风景道、山湖大道、九十里山水画廊、金寨中国红岭公路等旅游公路的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国省干线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加强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建设,持续实施旅游公路临水、临崖、陡坡、急弯路段安保工程,保障旅游通行安全。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提升金寨县、霍山县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服务水平,推进金安区、裕安区和舒城县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内畅外联、路景融合、全域一体、生态共建的思路,打造交旅融合精品线路。突出红色旅游、农业旅游区域特色,打造旅游风景路线,实现红色旅游、水利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和美丽公路的协调发展。积极做好红绿两篇文章,大力发展交通+红色旅游、交通+生态旅游、交通+特色农业、交通+康养小镇等绿色经济。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用,实现交通和旅游信息共享共管,利用交旅大数据和5G技术,加强以诚信体系建设为核心和以安全运行为前提的交通新业态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增强交通保障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以机场、火车站、公路客运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为重点,推进交通枢纽运游一体化和直达公交建设,开通一批连接3A级以上景区的旅游专线和旅游直通车。鼓励支持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交通新业态规范发展。鼓励发展汽车租赁服务,支持在城乡节点和交通枢纽合理规划布局汽车租赁点,推动实现一地租车、异地还车。

(二)交通先行,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试点

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总要求,加强交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公路服务水平,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推进骨架公路快速化,构建内畅外联的骨架路网。继续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提升,建成S244罗岗至分路口段、S325长集至马头段、S329合六南通道等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G237六安马头至舒城万佛湖(金舒大道)、S324霍邱段等重点项目;按快速路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上高速道口、市到县、市县城区过境道路,建成G312合六界至六安西段快速路,进一步提升公路通行效率。

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品质化,构建方便快捷的循环路网。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建设,实施20户以下自然村通水泥路,并向进村入户倾斜,建设里程约2200公里;结合县乡道升级改造,实施一批旅游路、产业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路项目,建设里程约1000公里,建设标准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道路排水、安防工程和绿化等工程实行三同时。充分发掘公路沿线地方特色文化,开展红色旅游路、历史文化路、生态文明路等各具特色的美丽公路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公路品质。

推进农村公路管养标准化,保障路网安全畅通。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市场化运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长制、乡村道专管员制度的运行、考核机制,建立结合工作实效拨付养护补助资金和乡村道专管员工资的制度;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养护经费纳入本级年度部门预算;持续实施养护水平提升工程,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约400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5000公里,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通行水平。

推进交通服务一体化,建成全域公交网络。完善提升所辖7个县区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水平,优化全域公交网络体系,扩大城市公交覆盖面,在全省率先实现设区的市域内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公交,积极推广公交帮您带。建设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整合交通、邮政、快递、物流、代销等功能,总结推广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站场运营模式,促进城乡物流互通共享发展。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推广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及乡镇综合服务站、乡村物流服务点三级配送节点共同配送和农村货运班线等服务模式。

(三)科技引领,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应用转型升级试点

建成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最终建设成一张网、一个平台,一套服务体系,通过移动互联网融合线上信息服务和线下运输服务,向农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出行服务和高效经济物流服务的综合性运输信息服务平台。

建成六安市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TOCC)。推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智慧交通发展,依托部省两级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实现跨省、跨区域之间数据共享,通过市政府电子政务云平台实现市本级跨部门数据共享。

建成互联网+”交通安全教育平台。平台集在线监控、安全学习、考试、行业管理功能为一体,实现提升交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通过互联网+”的运用促进企业加强安全培训工作。

建成科技治超和综合执法系统。全面开展公路货车超限不停车检测系统布局规划,在国省干线公路范围内全面建成非现场执法卡点。

拓展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实施重点区域5G网络优质覆盖工程,对火车站、公交站、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等重点区域,加快5G网络部署,实现5G连片优质覆盖。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推动十四五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压实部门责任,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具体落实。各级督查部门要加大实施方案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

二、注重规划引领

加强与国家和区域相关发展规划的对接,将一批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纳入国家、区域层面的规划,在更高层面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对县区交通“十四五”规划的指导,在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制定上保持上下一条线,稳步推进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切实做好公路、水路、航空同铁路以及城市交通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综合运输的效率和水平。做好交通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重大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衔接。从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特点有效结合,统筹考虑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全方位、系统化的拓展道路使用功能,不仅实现路通车通,而且实现对沿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各级财政资金补助,统筹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公路水运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争取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信贷支持力度。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高速公路、船闸、港口等经营性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参股建设、合作经营、PPP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强化土地保障。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纳入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交通基础设施顺利实施。优先实施纳入各级规划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处理好交通基础设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垦工作,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试点按照有关规定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强化人才保障。加强党对管理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等的领导。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培养一批既熟悉交通运输业务,又掌握相关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结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培养交通工程技术、管理方面专家队伍;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对参加施工一线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评聘职称;统筹安排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到施工一线锻炼,基层工作人员到机关锻炼培养。

四、压实各方责任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做好规划和计划衔接,强化对县区交通运输部门的指导、调度和考核,强化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和工程质量监管;与省属企业共同推进高速公路和水运工程建设。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保障交通项目建设用地,指导县区做好基本农田补划、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落实等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指导。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本辖区内公路、水运等相关交通运输工作。建立市、县两级交通运输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加强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合力推进交通运输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做好实施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总结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注重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