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23年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时间:2024-01-03 09:56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2023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升乡村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宜业,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上争做示范,依托好山好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锻长补短、提质扩量,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老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15个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工作组,有力地协调指导、全面推进我市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工作。二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市生态环境局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牵头单位,及时调度相关工作的进展,建立了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工作组联络员协调工作群,对生态振兴重点工作实行月调度,季汇报,年度总结考核。三是建立考核通报制度。三是编制实施方案。市生态环境局结合我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际,编制并印发了《六安市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六安市2023年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点》《六安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六安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文件。

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洁净优美。我市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治污、清废、美化,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努力建设美丽生态宜居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2023年我市新改厕计划完成37297户农户改厕,截止2023年11月底,全市完成39463户农户改厕,完成计划任务的105.7%,全市已建成134个乡镇农村改厕管护站,基本实现改厕长效管护机制乡镇全覆盖。全市“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截止到11月底,全市126个乡镇政府驻地和869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完成49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建成353座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管网约800公里,处理规模约1.5万吨/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29.6%,较去年末提升4.6%。获得全国农村黑臭水体试点市资格,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完成30万平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全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发挥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23年全市已启动编制村庄规划1431个(其中已形成规划成果956个,已审批47个),占应编数的90%。

(三)农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预测2023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在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化肥使用量较上年实现负增长。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25万亩次,预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预测2023年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6%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9%。二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据测算2023年,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433.1万吨,可收集量335.1万吨,综合利用量323.6万吨,综合利用率96.57%。三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现有1786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四是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据测算,2023年,全市农用耕地覆膜面积32.99万亩,使用农膜4454.3吨,回收利用4100.2吨,利用率达到92.1%。五是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据测算,2023年农药使用总量(制剂量)约3817.07吨,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总量约342.01吨,回收量约281.47吨,回收率82%。处理总量281.47吨,处理率100%。六是发展绿色健康养殖。2023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万亩,总面积达到150万亩,已注册“稻”“渔”品牌115个,稻虾田平均效益比单独种植水稻要高出3倍。完成新增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3500亩,现有池塘总面积33万亩,目前全市已完成8万亩尾水治理面积,占六安市池塘养殖总面积的24%。

(四)农村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强化。一是禁止落后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加强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工作,禁止违法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产业、企业向农村转移。二是依法严厉打击污染非法转移行为。建立健全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压紧压实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化监管职责,及时发现、严厉打击违法将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未经达标处理的城镇污水等向河道、路边、池塘转移、倾倒、填埋。三是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印发《六安市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工作方案》《六安市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工作方案》,2023年开展26家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30个矿区历史遗留固废排查,有效采集土壤样品668件、地下水样品465个。四是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依据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督促金安区按要求完成耕地安全利用,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考核要求。

(五)推进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一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市茶叶、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霍寿黑猪等特色主导产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明显,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高效种养基地283个,建成30个省级长三角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在建9个)。十大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300亿元。二是推进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供给。全市新增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9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裕安区白鹅羽绒争取到“特色产业+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资金1000万元。2023年全市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12个。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有效使用的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959个,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绿色食品600个,新增有效认证30个,有机农产品352个,新增有效认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收集登录名特优新农产品60个,居全省第1位。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共计119.6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两个共计20.15万亩;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其中茶叶基地3个共6265亩,猕猴桃基地1287亩,野生蒌蒿基地3746亩,石榴、稻谷基地2065亩。三是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78家,较上年净增46家,数量居全省第3,全年预计新增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总数突破120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200亿元,增幅达到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提升至2.4:1。

(六)乡村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不断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大力实施“兴水生态”工程,2023年全市实施了4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7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16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总投资2.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165.69平方公里。强化水源地保护,六大水库水质持续保持优良,罗管闸大别山水生态补偿指数自2014年实施以来持续小于1,每年获得水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2023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52.9%;完成封山育林18.1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6%;完成退化林修复11.3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2.8%;完成森林抚育16.6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3%。落实《六安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6-2025年)》,制定六安市 2023 年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任务。2023年度,我市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5个,治理面积165.99公顷;

(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保护好绿水青山作为绿色振兴的历史职责;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绿色振兴的精神动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喜人,截止2023年底,金寨县、霍山县荣获生态环境部命名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寨县荣获首批、舒城县分别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舒城县、霍山县正在公示为第六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安区、裕安区被成功命名为第四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霍邱县、叶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实现了县区全覆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宣传教育力度仍不够。

农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是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能否治理好的关键因素。由于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对农民的环保教育不够,各地对农村环境问题、农民环保意识不够重视,没有多形式、多层次,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开展宣传教育,对环境保护知识也没有深入各村各户宣讲,没有达到全覆盖,没有做到深入人心,目前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仍然不强,卫生习惯较差。

二是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较高,县区财政负担困难。农村地广人稀,污染源种类繁杂且过于分散,城市出现的环境问题,农村基本上都存在;城市中没有的环境问题,农村也有,如农药、化肥、养殖、秸秆焚烧等污染。加上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水、垃圾、 养殖污染物的处理、处置等,都很分散,不集中,防治成本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县区财政难以支持。此外,各级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长效机制建立上投入的经费较少,导致部分环保设施不能长效有效的运行维护,经费得不到保障。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短板。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在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有死角、“厕所革命”部分地区不彻底等问题。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与做到有机、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全市126个乡镇政府驻地虽已全部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但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铺设不到位、进水浓度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发挥好乡村生态振兴牵头部门作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是持续促进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持续深入推进以整治村内公共空间、整治农户庭院、改善个人习惯为重点的“两整一改”行动。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结合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开展各类示范评比,推广运用积分制、红黑榜等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和长久保持的积极性,促进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实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争取省级支持,组织县区积极申报2024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二是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和改厕和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加快推进42条农村黑臭水体试点项目进度,确保2024年底前顺利完成。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2024年新增的7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5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督促各县区严格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护办法,保障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维经费,做到“建管并重”,进一步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生活污水运行管护机制。

三是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督导各县区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严防产生新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力争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选择基础条件好、已实行市场化作业服务的县区、乡镇或片区开展信息化管理示范。

四是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严起来”的工作要求,压实矿山生态修复监管责任,健全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监管长效机制,提高监管质效,根据《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继续加强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工作。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